banner
全部新闻 行业热点 鹰筑动态
News Center
新闻动态

油菜花节泛滥令人“审美疲劳”

发布时间:2014-03-05

2014030508:36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圆桌会议

  成片的油菜花田曾经是乡村最自然也最寻常的风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段时期人们发现它们已经大幅减少,熟悉的风景不再。于是有心人开发出以观赏油菜花为主题的乡村游,立即受到人们的热捧,这股“油菜花旅游热”由此也火遍大江南北,成了近些年春季的“例牌菜”。但时至今日,这把火烧得似乎过于邪乎—某些地区同期举办的大大小小“油菜花节”多达几十个,面对扎堆的油菜花,不少游客已经发出“审美疲劳”的感慨,甚至明确表示近两年不想再涉足油菜花田;而举办油菜花节的各个景区,由于客流分散,也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经济收益。

  本期嘉宾

  广东旅游局发展规划中心

  副总规划师 周志红

  广东决策研究院

  旅游产业中心主任 李铭建

  游客 王 波

  本期主持人

  南方日报记者 向杰

  实习生 康华

  主持人:对于油菜花节多地存在的现象,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周志红:我认为这需要从旅游景区和游客两个角度来说。对景区而言,一方面希望通过营造大面积的花卉景观来美化旅游区的环境,提升景区价值;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这种花卉节活动来吸引眼球,从而达到深层促销的效果。从游客角度来看,环境相对更优美、更有观赏价值的地方对游客的吸引力更大。景区和游客双方需求的碰撞,使得许多地方都着手举办了花卉节,从而出现了油菜花节这种热潮。经济利益的吸引加上景区对自身环境美化和改善的需求,促使多地出现了花卉节。

  李铭建:看到他人盈利,就山寨和跟风,期待捞一把。但最终能形成品牌的,都只是少数。近几年,油菜花节成为乡村游的“必备”风景,大概是江西婺源或是成都“五朵金花”带起来的。婺源和成都是将本地农作物的观赏性和观光的需求有效对接而实现成功的。种油菜花,成本低,易复制,所以模仿起来也更快更便利。但是无限复制的后果,也就是同类产品迅速失去独特性、差异化,失去市场卖点,不可能最终成为品牌。

  王波:以前看油菜花哪里要钱?这东西到了季节就长,也不用费太大劲,坐着收钱,当然大家就一拥而上喽。

  主持人:曾经的油菜花节,作为一种创新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花卉节产生了哪些弊端?

  周志红:营造任何景观都需要结合当地乡村的特色,不能生搬硬套。如果当地不具备种植油菜花或者其他花卉植物的条件,但却为了经济利益强行为之,必然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会对当地的物种和环境造成破坏。所以没有一定基础和条件却死板地借用它地的模式,只能是劳民伤财。并且即便为吸引眼球而种植的油菜花得到了较好的生长,但是多地千篇一律的油菜花节,也让景区之间差异模糊。虽然我认为通过种植花卉来改善景区环境、提高旅游价值的思路是可行的,但是各地方要根据自身特色来创造价值,不要看某地区成功就一哄而上进行搬套。旅游就是为了观赏差异化景观,体验不同风情,到处都一样就失去了旅游的意义。

  李铭建:油菜花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农村常见的冬春农闲季节的作物,传统上用来榨油和肥田。其他地方(比如广东某些地方)看到了油菜花的成功,就让农民在冬季改种油菜花,不种传统的作物(例如观赏性不高的紫云英)。农民得到来自政府等方面的补贴,也将就着撒种,不耕耘,也不问收获—反正这油菜花最大的作用,就是为了给政府举办“油菜花节”。至于这是否会打乱本地的农时,是否会扰乱当地的生态系统,那就更无人讨论了。

  王波:前两年我还去看油菜花,今年不想去了,没什么太大意思。每年都一样,让人没新鲜感肯定是弊端。

  主持人:依您之见,那些跟风的油菜花节该去向何处?是停办另起炉灶还是升级转型,或者在市场中自然淘汰?

  周志红:乡村旅游不管是营造花卉节或者别的什么景观,一定要注意结合当地产业链条的打造,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相延伸。拿油菜花节来说,本身除了开花期可吸引游客观光之外,油菜籽是可以用来榨油的,并不是只有“看的”功能,仅这一项单一的功能在发展商可能就难以持续。所以地方应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花卉种植,和固有资源一起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乡村游的经营者和开发者们一定要发掘出地方的特点,独辟蹊径营造出差异化的旅游景观,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目标努力。千篇一律的旅游景观对游客是没有持久吸引力的。

  李铭建:跟风的油菜花节,本来就没有本土的文化根基,也没有升级的动力,自然要慢慢被市场淘汰的。但乡村要办好旅游,办好节庆,就如专家呼吁的,必须让节庆回归民间。“回归”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回归传统。关照民间对节庆的传统诉求,比如有祈求风调雨顺,祈求平安吉祥,祈求人丁兴旺;第二,是回归市场。游客对民间节庆是有持久兴趣的。乡村要发现本土的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培育可长线持有的品牌;第三,是回归生态。尊重地方原本的文化和自然生态,在此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

  王波:我觉得除了看看油菜花之外,能不能让人有更多玩的、乐的项目,总之要有意思、有点深度。要不然肯定会被淘汰的。

  主持人:在发展乡村旅游上,您认为应该秉承什么思路?相关开发者、经营者应秉承什么原则?

  周志红:乡村游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贴近自然的淳朴之气。所以开发者在乡村旅游的推广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当地情况,开发本地各种有特色的草本植物,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围绕居民生活、地缘特征来进行,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要突出乡村性、生态性和地方的原始特征。这样才能够将乡村旅游的特点体现出来,而不是形成一个个千篇一律、人工化、商业化气息很浓的景区。实际上商业化和乡村游之间并不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最主要的也是我说了很多次的,就是要结合地方特色,是要把本身的特点发掘出来,而不是照搬外来模式凭空打造一个人工化的景区出来。

  李铭建:乡村旅游对现代社会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旅游形态,随着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化会越来越明显,而差异化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旅游价值。发展乡村旅游,花卉只是其中一块,目前的许多乡村游只满足于花卉的观赏阶段,但实际上乡村旅游具有很丰富的内涵和形态,需要开发者、经营者们去盘点和发现更加丰富的价值。有趣的是,这些价值,经常是本地人习焉不察,却被“大惊小怪”的外来者发现。因此我们说,价值的开发,是由于思路差异产生的。总之,盲目复制他人,自己本身拥有的东西也将被忘却、被掩埋。发掘自身拥有的资源而非随意模仿,是发展的最重要理念。本身的资源有些是容易发掘的,有些需要认真分析研究,需要长期培育。也要承认,有些地区确实资源匮乏,或者交通条件限制,不宜发展旅游,开发者要量力而行。

  主持人:国际旅游市场上长盛不衰的花季游,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周志红:国际上许多花卉节,除了有大面积花卉来吸引游客外,也有许多延伸产品,周边会有围绕花主题推出的许多特色的旅游产品,最常见的有一些通过花卉植物的精油、香料等。同时为游客提供了一些参与性的活动,比如参与植物培养种植活动、观赏相关产品的制造工艺,在观赏之外结合许多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在营造景观之余也提升了地方综合的经济效益。

  李铭建:国际上很多长盛不衰的花卉节,是把历史文化、植物科学知识、视觉艺术、文学、音乐,以及深加工产业等等